在20世纪50年代席卷全球的艺术浪潮中,抽象艺术无疑是最为强劲和耀眼的。发展至今,仍在多元的国际艺坛拥有一席之地,并风靡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
此间涌现出的如赵无极、刁德谦、林寿宇、朱德群等华人艺术家,面对欧美抽象艺术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流派,他们以东方文化为底蕴所创造的独特表现语言,不仅让中国的抽象油画艺术自诞生之日便保持着与世界同频的发展节奏,而且通过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并绵延至今,代有人才出。
当通过拍卖来梳理中国油画的现当代发展,成为中国艺术生态构成的明显特征和应有之义时,每季涌现拍场的艺术家及其经典创作,不仅让藏家怦然心动,更引发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自觉扛起以学术引导市场、以市场促进学术的大旗,中国嘉德在多年的积累和努力中,在全面呈现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于抽象艺术这一重要品类,除竭力寻求赵无极、朱德群等名家精品力作之外,更在殚精竭虑地发掘那些在市场中多被忽略或者低估的艺术家。本季中国嘉德寻找到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每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艺术家,从而全面展现中国抽象油画艺术的当代风采和时代特色。
刁德谦
以高度思辨性与实验性开拓抽象艺术
20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可谓现当代艺术家的舞台和摇篮,1943年出生于中国成都、12岁迁居纽约的刁德谦,正好在纽约澎湃的当代艺术大潮中度过少年时期。成年后的他,在60年代末开始从事艺术创作,似乎是水到渠成。
刁德谦(b.1943)
绘画天赋极强的刁德谦,在70年代便受到美国艺术界的关注——其作品于1978年就登上《Artforum》封面,成为纽约艺术圈的讨论对象。刁德谦在众星云集的纽约画坛脱颖而出,得益于他对现代经典的崇拜,更因他在抽象艺术初兴的70年代就竭力尝试如何迈出现有框架,而使其创作极富思辨性与实验性。
刁德谦(b.1943) 无题
1973 年 布面 油画 216×168 cm。
签名:David.Diao untitled 1973(画背)
RMB: 600,000-800,000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
刁德谦创作于1973年的作品《无题》,充分体现了他在创作生涯前期的深度探索与苦思追寻——在大尺寸的画布上刷涂上色,没有明确方向性与与边界,以纯粹视觉美感引发精神上的涟漪,艺术家尝试以卷筒缠绕布匹于画布上擦、滚、涂抹,直到营造出满意的效果;在思索色块与色块的边界关系时,他兼用相似手法,博採众长,以更加多变的视角,形塑属于自我的抽象语言。这正是刁德谦70年代初抽象绘画的特征与独特手法——其实在70年代初期,刁德谦还尝试不同的媒材,例如:海绵、滚轴、捲筒缠绕布匹等代替笔刷,在画布上擦、滚、涂抹,将手绘质地与构图刻意隐去,在当时不仅独具一格,且处于世界当代艺术的前沿。
同样以物体横向刮抹画面颜料,使画面颜料在半自动性技巧下形成朦胧斑斓的视觉感,并形成自身抽象语汇的代表艺术家当属——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而他尝试使用多样媒材进行抽象绘画,引入物体刮擦画面的手法,最早则见于1976年出现的“Abstraktes Bild”系列。
由此对比可见,相似的概念实验,刁德谦在时间轴上更加领先里希特;而刁氏在抽象艺术探索上的开创性,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凭借艺术创作上的超前性,刁德谦的作品深受众多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包含惠特尼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及香港M+博物馆等追捧,使其成为20世纪后半叶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美籍华裔抽象艺术家。在不断完善书写的艺术史中,在21世纪的国际视野之下,刁德谦作为一位反映时代、领先时代的创作者,必将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林寿宇
以理性的美学逻辑打破抽象的传统
相比刁德谦的极具开创性以及赵无极和朱德群的热情奔放,193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贵族世家的林寿宇,则是以一丝不苟的理性,打破了绘画、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界线,塑造出清晰而绝对的美学逻辑而迅速“出圈”——专业从事绘画后不久,他便获得金贝尔斐斯画廊(Gimpel Fils)的赏识,同年成为画廊的代表艺术家,并于当代艺术学会举办个展。
1964年,他成为第一位受邀参展“卡塞尔文献展”的华裔艺术家。自此,林氏在国际间取得一席之位:他曾荣获台北市立美术馆“中国现代雕塑展”首奖;1967年,入选匹兹堡卡耐基国际美术展,与弗朗西斯·培根一同获颁“威廉佛瑞纪念收藏奖”。
林寿宇(1933-2011年)
纵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林寿宇,他在英国所从事的极限绘画创作,均传达出近似中国古典文人画中“空”“无”的极简美学意境,其艺术成就不仅享誉国际艺坛,也对台湾20世纪80年代创作几何抽象形式的艺术家产生深刻影响。
林寿宇在60年代享誉欧洲的“绘画浮雕”系列,是他在修读建筑学时所养成的一套理性逻辑思维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绘画以视觉经验为基本的透视法,利用绘画作成浮雕的方式,让画面产生光线及阴影变化而产生的。此中精品《绘画浮雕》是通过在画布上铺垫白色的世界,后贴上铝板,矩形浅灰上,覆上了正方型深灰,再到更大的白色矩形,完成一个以直线组成的构图。三个层次独立而完整,几何构图经精确数学计算,比例完美,又抓住了肌理、光感与空间的对比——此结构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兼具工业感和时代感的包豪斯风格相似,但又突显了艺术家面对“极简主义”所采取的数学式精准以及内省态度,这即是林寿宇艺术实践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