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资讯

【艺评】孙晓云:让优美的中国字传递中国精神

来源:央视网 日期:2022-06-20 10:26:17 编辑:

■特邀艺评人:孙晓云(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国书法工作者近年来不断沿着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正确道路,为时代创作、为人民书写。站在新起点,我们要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和精神象征,我们要牢牢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片丰厚土壤,以书法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书法承载文化自信,是从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源于我们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国,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沧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积累了丰厚的文艺硕果与思想菁华。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任何一个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当今,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需要我们鉴古观今,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的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句千古名言,提醒我们在绵延传承的历史之中思考昨天、今天与明天。 

孙晓云书法:书《文心雕龙》句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中国书法独特的精神气韵之中,沉淀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不论是甲骨竹简、勒石刻碑还是雕版刻印、活字印刷,都离不开文字,离不开书法。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书法作为历史记载者和文化传播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书以载道,字如心画,不论作文赋诗还是记言录史,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延续,都是需要一代代的文人墨客、能工巧匠接续完成的历史使命。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不忘来时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就书写工具而言,在短短几十年间,我们就经历了从毛笔、钢笔、签字笔到电脑以及语音输入的历史性变革,但无论形式怎么改变,中国历史都是靠文字记录与流传的,我们至今还在使用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中国文化中,文字和书写是并行的。而几千年书写形成的中国文明、中国精神,是中国书法给与的。文化自信就包含着对中国书法的自信。这种自信始终鼓舞着我,让我牢记,永远不能丢掉手中的毛笔。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书法作为文艺的一种形式,也同样肩负着为时代前行鼓与呼的重任。除了记言录史的功能之外,书法还有无声的魅力、迷人的定力、特殊的感染力。传统书法包涵着中华民族共通的审美与情感,尤其是它所蕴藉的风骨与思想,更是对于当代人具有涵养品德、砥砺精神的作用。当代书法工作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承担的历史使命。我们要通过书法的传承弘扬,唤起全民族精神的认同、审美的认同,起到凝聚、团结、向心、确立的作用,鼓舞和激励大家以更加坚定、自信、饱满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的奋斗路上高高扬起精神的风帆。 

       以书法激发文化自信,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求。文化自信不是口号,它有着非常具体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我”做起。进入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其中就包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随着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大家对于学习传统书法的热情也在高涨。在人民群众心中,他们对书法家有着什么样的要求和期待?什么样的作品才让人民喜欢?我们当代书法工作者,要真正去关注社会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我生长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存的家庭,从小对书法的真挚热爱,就是我的初心。我曾插过队、当过兵,这些最基层的工作经历,让我得以长期了解人民群众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最向往什么。我连续几十年来积极组织参加文化惠民、慈善义捐、书法讲堂、签名售书等,让我真切感受到百姓对于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由衷喜爱。看到那么多人喜爱书法,这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印证。同时,我也了解人民群众对我的评价和建议,去进一步努力、修正。经过这样的互动与递进,更加坚定了让书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让我坚信,书法就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这五年来,我参加了中国文联组织的“崇德尚艺 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我和其他几位艺术家,在这五年里去了新疆、贵州、青海、广西、云南、山东、广东、上海、天津、重庆等二十多个省市以及部队等,分别以《以60年的书法实践传承中国书法》《一笔一画书写伟大时代》为题,与基层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对面地交流。在许多偏远地区,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原来有那么多人由衷热爱书法,我深感书法真的是最深入人心、能够唤起文化自信的具体方式。 

       让书法更加深入人心,我们不仅要创作更多雅俗众赏、正大气象的作品,我们还要更加广泛地传播书法之美,让书法更多地进入学校、家庭、厅堂、场馆,悬挂于书房、工作室、会议室,甚至滚动于荧光屏、幕墙等,让书法不再成为少数人的艺术,而是成为中国人每一天必须接触的日常生活,让书法真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标志与符号,让优美的中国字传递中国精神,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具体体现。 

孙晓云书法:五律一首颂白衣勇士

       以书法弘扬文化自信,是当代书法工作者实践与行动的自觉追求。当前,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作为书法工作者,应当把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发展贯通结合起来,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发挥书法记言录史的功能,反映历史巨变、描绘精神图谱。今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书法大展”,让书法艺术融入百年党史的宏大叙事,让个人的书法事业投身到伟大时代的目标任务中去,书写出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记录和歌颂时代的书法作品。 

       心怀“国之大者”,紧扣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重大历史节点而书写,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近年来,我书写了《四书》《道德经》以及历代家规家训,是大家所熟悉的传统文化精华;《诗意江南》用传统笔墨书写江南图像的诗文,歌颂小康路上的江南鱼米之乡;《中国赋》书写描写江山多娇、宇殿楼阁、四时物候、东方奇迹等内容的历代经典词赋;今年我又书写了《运河颂》,描绘壮美运河篇章,向建党百年献礼。我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书法实践者”,我要做的就是把中国传统书法的古代经典进行活化,努力在中国传统书法和当代书法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将我的书写、体会与经验传递给别人,让更多人进入中国传统书法的书写学习,进入传统书法的审美世界。 

孙晓云书法:书《易经》句

       美育可以从书法开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从写好字开始,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随时随地可做的事情。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中国汉字一笔一画的训练,进行自省、自律、自查,不断修炼人格、完善自我、提升境界,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书法工作者,我们要潜移默化地让更多人走近书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继而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正如一滴雨珠,每一个人把自己的职责尽好,越来越多的雨珠汇聚成一场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也就到来了。 

       我始终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中国文化这棵茂盛大树上的一片小小的叶子,我们不断地从中国文化的这棵大树根上汲取营养,繁茂地生长,最后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而这参天大树下的绿荫,正是庇护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加倍努力,让中国书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成为立于世界之林的独一无二的中国标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