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展览中心

展览:艺术中国—李宝林山水画作品展

来源:艺术文献 日期:2022-06-27 14:34:45 编辑:

 

序言

       山水蕴藏着人对大自然的深厚、宽广甚至悲怆的情怀。而李宝林要追寻的.则是那几千年屹立不动的大山所展现的无与伦比的永恒与博大.无可名状的沉默与悲壮。

       山水画一直在尝试探索中国水墨语言在当代语境下的另一种可能性。山水自魏晋伊始,便是 “ 以形媚道 ” 为己任。千百年来,山水画都在追寻 “ 道 ” 之所指。“道”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它不仅仅是指道家的道,还包括儒家的道,佛家的道,“道”既是圣人之道,也是玄外之音,形外之美,意外之境,这种“道”的变化,影响着山水画的发展。但不管道的内涵如何变化,好的山水画,是能从中见“道”的山水画,能让人看到形式之外的精、气、神。

       在李宝林先生的画里,“道”意味着对生命的热爱,意味着刚正昂扬的精神境界,就像他自己说的:“自然,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中国画传统的象征;它又象征着李可染先生那样博古通今、艰辛求索终于将中国画推向新高度的中国画大师;同时还象征着博大永恒、云水飞动的大自然。真正的艺术家们,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在茫茫艺海中锲而不舍,他们义无反顾地奔向大山、投向它广袤无垠的怀抱,在那里获得激情、感悟和升华……”

       李宝林先生特别推崇五代荆浩所提出的“生死刚正谓之骨”,并将其内涵进一步拓展,认为骨不仅指作品本身表现形式的精准、严密、有力,内容的言之有物,还体现了创作者正直高尚的人格。这种艺术理念,影响着李宝林先生的审美取向,他对美的要求,一直贯穿着对骨的强调,也就是对内在理性和“力”的强调,认为没有“骨”的作品是失败的,缺乏骨的支撑,情感的表达显得空虚、软弱。好的作品,必然风骨相济,“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王僧虔《笔意赞》),既具有思想的深度,结构的严谨,又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情感表现的魅力。此次展览本着一种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聚焦中国当代山水画,深入思考中国当代山水画艺术创作的一系列新课题。

       李宝林,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李可染画院名誉院长、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院长。
  1936年生于吉林省四平市。
  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等大师。
  1963-1990年任海军专职画家。作品参加历届全军美展并担任评委。
  1990年任中国画研究院专职画家、创作研究部负责人。
  1997年受文化部组织创作巨幅国画“锦绣中华”于香港回归一周年赠送香港特区政府。
  1998年组织策划“98中国国际美术年——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比较展”(98中国国际美术年重要展览项目)。
  李宝林先生曾先后出席第四届全国文学艺术家代表大会,第三、四届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担任9、10届全国美展评委;国务院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第1-3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政府津贴。
  他的作品入选6-10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展、“北京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并在巴黎、维也纳、吉隆坡、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地十余次举办个展。并被美国友人斯诺夫人、瑞典人类学博物馆、日本现代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市美协、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台湾山艺术基金会及中外收藏家广泛收藏。
  出版有《李宝林画集》、《李宝林人物画集1958-1988》、《北京当代国画优秀作品集——李宝林》、《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李宝林》、《大山回响——李宝林画集》、《远山呼唤——李宝林八十艺术》等,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国画人物、山水卷。

李宝林作品

李宝林作品

李宝林作品

李宝林作品

李宝林作品

李宝林作品

李宝林作品

李宝林作品